毫无疑问,美国一直以来采取的制裁策略既未能阻止中国的技术发展,又未能在任何重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行为,而且大多数国家都不认为跟随这一策略符合他们的利益。然而,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于,即使制裁已被证明无法实现美国的政策目标,美国的内政将迫使决策者们继续对中国采取强硬的态度,而不是更务实的立场。美国政府的手被束缚住了。因此,现在是美国对其外交政策重新进行重大评估的时候了。
遏制政策不一定会导致暴力冲突。竞争可以促使美国和中国参与技术竞赛,推动人类知识的边界,并创造新的解决跨国问题的方案。这也可能意味着两国通过和平手段,如经济援助,来拉拢相同利益的集体,扩大各自的地缘影响力。这种竞争比占据现代历史大部分时间的 “大国竞争”更具良性。一个和谐的国际体系的“一体化”的梦想在当下可能有些难以实现,但这并不排除两个竞争国家之间存在和平但紧张关系的可能性。在这种竞争中,遏制中国将涉及严重的风险和成本,但这是避免更加破坏性的冲突的最佳方式。
总体而言,调查结果应该让那些担心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校园里的存在的人感到放心。我们的样本显示,留学生自己决定来美国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学术的追求和提升个人发展的渴望,而资金主要来自家庭和美国大学奖学金的支持。尽管在校园里有一些疏远感和负面的政治或种族歧视遭遇,但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他们带走了美好的回忆和持久的友谊,许多人选择与美国的大学继续保持联系。
我们对中国的战略应该是利用威慑避免热战或冷战,在可能的领域进行合作,并整合我们的资源以更有力地与之竞争。我们的战略目标应该是通过加强我们的盟友和国际机构来塑造中国的对外行为。
皮尤研究中心在2023年2月20日至5月22日对23个国家的27285人进行了一项涉及美国的整体形象、对拜登的评价、对美国外交政策的看法、美国软实力和美国经济实力的调查。这些国家中有许多是美国的主要盟友。
没有人希望看到卡特总统去世这悲伤的一幕,但是这不应该阻止人们对于其去世后葬礼的规划。作为一名拥有灿烂遗产的总统,尤其是在对华关系方面,他高尚的人生有可能为中美关系迎来新的曙光。
中国公众如何看世界?他们对中俄关系、中美关系、中加关系,以及与其他大国与国际机构的外交关系持何种看法,又如何认识中国的全球角色?中国公众采取了哪些行动顺应全球化潮流?他们对未来大国之间关系的发展和变化有何预期?
4月21日,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宣称,克里米亚是否属于乌克兰,“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本站特甄选并编译2023年3月《中国趋势》刊载的四篇文章。该文章合集从欧洲视角讨论和分析了与中国相关的政治和经济类话题。对美中关系感兴趣的读者可从第三视角了解国际社会对中国外交和相关政策的看法,理解不同地区对中国政策存在的认知偏差。
过去一年里,中国充分利用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成为俄乌冲突中为数不多的受益国之一。中国以谨慎的和平缔造者的姿态,争取到了对俄罗斯更多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