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ChatGPT引发全球轰动之后,针对AI发展的讨论热度不减。现在,中美政治对抗同样蔓延至技术对抗领域——面对美国芯片封锁对AI技术的挑战,中国启动了技术自力更生战略,试图摆脱对外国芯片的依赖。对此,美国应该如何应对?作为AI头号技术强国的美国是如何协调AI巨头、市场与联邦政府的复杂关系的? 美国的“稳赢”自信从何而来?衡量AI发展水平又有哪些业内标准?
新冠疫情以来,中美两国之间的人员流动大幅削减,不断加剧的全面对抗更始两国交流互信雪上加霜。在全面对峙的当下,中美两国需要如何重建对话机制,修复共识?中国焦点特将美国智库国际战略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的甘思德(Scott Kennedy)和北京大学教授Wang Jisi于2023年4月6日发布于《外交事务》上的最新文章翻译如下。在这篇文章中,两位来自太平洋两岸的作者讨论了双边关系与交流骤降的根本原因,以及中美对峙严峻现实下重新恢复双边交流的做法。
自从2023年3月23日美国国会组织的听证会以后,针对抖音的制裁似乎正在成为现实。显然,为最大限度避免成为中美地缘政治竞争中的牺牲品,抖音团队在公关、人才和立法管理等方面投入了巨额资金。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抖音这一类技术公司应对政府审查的战略, “中国焦点”特将美国中立偏保守的新兴媒体《政客》(Politico)的一篇报道整理如下: 这篇报道详细描述了抖音与大技术游说团的密切关系。
在愈演愈烈的中美“科技战”中,中国在科研和制造业方面进行了哪些投资?美国又是如何努力实现“美国制造”式产业回流的?两国都拥有哪些优势和面临哪些挑战?
这场没有硝烟却激战正酣的角逐境况如何?中东国家面对其铁杆盟友为何“不再买账”转而亲近他国?美国政府应如何应对中东盟友的“出走”?本期编译特选近期发表于Foreign Affairs《外交事务》上的一篇文章,带读者走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陆军上将马克·米利(Mark Milley)表示,虽然华盛顿需要对美中潜在军事冲突的前景采取“冷静的现实主义”,但美国并没有像一些官员警告的那样与中国“处于战争的边缘”。
自从1996年台海危机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扩充军事实力与核力量。现在,核力量不断上升和越发自信的中国是否会冒进发动武统?美国应当如何应对中国的战略核威慑挑战?美中双方如何才能避免“终将演变成核战争”的战争?
美国哈佛大学政府系教授江忆恩(Alastair Iain Johnston) 立足失败论中主流的三大观点,以丰富的历史文本资料逐一分析和反驳这些观点的不合理性,并对接触战略失败论如何影响美中关系作出评价。
中美新冷战正在和即将带来哪些改变?哪些领域是这场冲突的焦点?这场新冷战又给美国政策界带来了哪些分歧?
康奈尔大学亚太研究教授白洁曦 (Jessica Chen Weiss)在发表于《外交事务》的最新文章(Don’t Panic About Taiwan)中强调,美国对“中国入侵”台湾的担忧毫无依据,本站特编译此文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