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罗·克鲁格曼: 中国经济放缓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美国媒体笔下的中国(八)

编者按:《纽约时报》2023年8月10日发表了该报专栏作家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的时评“中国经济为何步履维艰”(Why Is China’s Economy Stumbling?)。克鲁格曼自2000年以来一直是《时报》的专栏作家,他还是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的杰出教授。因在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方面的成就克鲁格曼200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本站特编译此文供读者参考。标题为本站编辑所加。

克鲁格曼在文章开头说,“两年前,中国还在春风得意,数十年奇迹般的增长已将一个极度贫穷的国家转变为一个经济超级大国,它的GDP在某些方面甚至高过美国。”他接着谈到了中国对新冠疫情的积极应对如何受到广泛赞扬和颇有争议的“一带一路”倡议如何扩大了中国在全球的影响。他随后笔锋一转,说中国的经济目前正陷入困境。中国的疫情的清零政策显然给经济带来了困难,但终止这一政策也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激增。“事实上,中国现在正在经历通货紧缩,让人不禁将其与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放缓相比较。

克鲁格曼接着提出几个问题:中国出了什么问题?中国能否扭转颓势?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应该如何应对?

他指出一些分析人士将中国经济的一蹶不振归咎于政府的政策。他引用了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亚当·波森(Adam Posen)的观点,即中国正遭受“经济上的长新冠”困扰,政府的随意干预导致民营部门信心下降。

但克鲁格曼更同意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等经济学家的观点,即中国的问题更多是系统性的:中国过去几十年以各种方式抑制私人消费,进而导致巨额储蓄需要以某种方式进行投资。这在15或20年前并不难,因为当时中国的GDP每年都以两位数增长。但随着中国变得越来越富裕,生产力快速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而劳动适龄人口则停止增长并开始下降,“增长也就不可避免地会放缓。”他引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观点说,从中期来看,中国的增长率预计将低于4%,但中国仍试图将GDP的40%以上用于投资,考虑到经济增速下滑,这是不可能的。

克鲁格曼接着写道,这个问题十多年来一直显而易见,但北京主要通过建立一个极其膨胀的房地产行业来掩盖它。但是这一策略是不可持续的。如果北京不启动根本性的改革,中国陷入目前的困境只是时间问题。

克鲁格曼不同意波森北京目前的困难是“中国经济奇迹的终结”的说法。他说,亚当·斯密曾指出,“一个国家可以承受很多的破坏。”中国也一样。它已经是一个超级大国,目前的困境不太可能终结它的地位。此外,尽管北京一直不可思议地抵制可能令其增长可持续的改革,但我们不能假设这种抵制会无限期地持续下去。

对克鲁格曼来说,更紧迫的问题是,“中国的问题对美国意味着什么?“他说,拜登政府对中国采取了非常强硬的立场——实际上比特朗普强硬得多,特朗普是狠话说得多,硬事做得少。美国政府目前正在推动自身半导体的生产,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并试图阻止先进硅芯片的对华出口,最近还禁止在中国进行高科技投资

既然中国走向全球主导地位的趋势不复存在,拜登政府的政策行动是否变得没有必要了?

克鲁格曼不这么认为。他提出美国要趁热打铁,因为华盛顿无法断定一个超级大国未来可能采取的行动。美国必须要削弱这个超级大国对美国和世界的危害能力,即使这会做会让很多人感到紧张。

克鲁格曼接着解释他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他说,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依靠经济成就获得合法性。目前,这个合法性的来源正在烟消云散,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迅速上升的青年失业率。在这种情势下,北京会如何回应?

克鲁格曼时评的点睛段落如下:在理想情况下,北京会推动姗姗来迟的改革,使家庭获得更多收入,从而使不断增长的消费取代不可持续的投资。但是,历史告诉我们,不少政权经常会通过对外冒险分散民众的注意力,以此应对内政危机。“我并不是说这种事一定会发生。但实际上,中国的国内问题使其对全球安全构成的威胁更大,而不是更小。”

Latest from Blog

中美学术交流不应中断

学术合作能够产生广泛地外交和地缘政治影响,能够在日益复杂的全球背景下继续发挥稳定大国关系的重要作用。

乔桥:胡锡进跟纽时记者的饭局很重要

胡锡进说,关于台湾的事我们聊了很多。我表达的看法是,美台不要逼大陆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选项,一旦走到战争那一步,我相信解放军能够一举拿下台湾岛,而且我不相信美军届时敢于直接军事干预。当然,军事行动之外,将出现极其复杂的局面,届时整个国际关系都将面临严峻考验。大陆希望最终实现和平统一,最重要的是,美台不要把台海局势朝战争的方向逼。

风鸣:国会要弹劾拜登总统的前因与后果

弹劾调查炒冷饭,程序复杂而漫长,无中生有、小题大做的各种招术都试过,大概率没戏。那就死拖,拖到大选,搞死搞垮拜登,搞不死搞不垮也搞臭。还有,拜登父子情深,往死里整儿子,让老子分心。

美国无法遏制中国的崛起,也无需再尝试

毫无疑问,美国一直以来采取的制裁策略既未能阻止中国的技术发展,又未能在任何重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行为,而且大多数国家都不认为跟随这一策略符合他们的利益。然而,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于,即使制裁已被证明无法实现美国的政策目标,美国的内政将迫使决策者们继续对中国采取强硬的态度,而不是更务实的立场。美国政府的手被束缚住了。因此,现在是美国对其外交政策重新进行重大评估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