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众对欧美看法的差异和不对称

《美中故事汇》海外学术文章介绍(二)

【编者按】本文为《美中故事汇》“海外学术文章介绍栏目”发表的第二篇介绍文章。文章的作者分别为Songyi Fang, Xiaojun Li 和Adam Y. Liu,文章的题目是“解读西方:中国民众对欧美看法的差异和不对称” (Unpacking “the West”: Divergence and Asymmetry in Chinese Public Attitudes Towards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文章发在2023年《当代中国事务》( 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 0(0):1-15)。每篇介绍文章将把重点放在学术观点和调研方法上。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简单介绍了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新加坡研究机构的三位学者Songyi Fang, Xiaojun Li 和Adam Y. Liu关于中国民众对于美国事务的态度。本篇文章旨在补充这三位学者进行的另一项关于中国民众如何评价欧洲诸国,如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典和英国的民意调查。这项调查的结果业已发表在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 (2023年网络版)。

与上一篇文章一致,三位作者在调查网站Qualtrics发布链接,吸引网民参加调查。这项调查同样于2020年10月至11月间和2021年1月至2月间分两次进行,共采访2083中国成年公民。

作者主要问了以下几个问题:

  1. 您对上述几个国家的态度如何,“非常喜欢”,“喜欢”,“不喜欢”,“非常不喜欢”,“不知道”。
  2. 人口学问题,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是否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等。同时也包含受访者的民族主义程度和他们对于中国军事知识的掌握程度。

结果显示,美国是最不受中国受访者欢迎的国家。高达70%的受访者表达了对美国的负面情绪。英国紧随其后———有将近50%的受访者表达了对英国的负面态度。作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英国在诸多争议话题上作为美国的盟友对中国施加了巨大压力。

不过,中国受访者对于欧洲国家的态度显示出了非常明显的“组内变异”(within-group variation),即同是欧洲国家,受访者对某些国家的态度非常正面,而对其他国家相对负面(详见Figure 1)。比如,德国被认为是最受受访者喜爱的欧洲国家。对于德国的负面态度仅占受访群众的23%,是访卷中所有国家最低的。而高达69%的受访者表达了对德国的喜欢或者非常喜欢的态度。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安吉拉•默克尔执政德国时期建立的良好的中德经贸关系的结果。

有趣的是,作者也使用了皮尤研究中心在2021年进行的调查,用于比较中国对于西方国家的态度和与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态度的差异,从而测算出所谓的“认知差距”(perception gaps)。详见Figure 2。也就是说,虽然中国对于某些西方国家的态度相对正面,这些国家对于中国的态度却显负面。这种认知差距越大,则表示双方对于对方的态度差异性越大。其中,中国民众和瑞典民众对于对方的认知差距是最大的。在中国,仅有30%的受访民众表达了对瑞典的负面情绪,而瑞典则有80%的民众对中国持负面态度。与之相对应,中美、中英民众之间的认知差距最小。其中,75%的中国民众对美国持负面态度,而76%的美国民众也并不喜欢中国。

与上一个调查相似,受访者本身人口学特性也会影响结果。不过,这次的调查显示出明显不同。

  1. 出生于九零后的民众更倾向于对欧洲国家有更正面的态度。这一结果跟作者上一个关于中美关系的调查相比截然相反。作者认为是由于他们出生于中美对弈的时代,更熟悉关于中美竞争的叙事。这种竞争关系使九零后受访者讨厌美国。而欧洲其他国家可能缺乏和中国相互竞争的叙事,取而代之的是九零后民众对于欧洲国家生活条件如何优越,全球化程度如何高这样的感受。
  2. 不过民族主义情绪和共产党员的身份大体上没有对中国民众对欧洲的看法产生重要的影响(除了美国,见上一调查)。
  3. 最后,作者发现,熟悉军事知识的受访者更容易对西方国家产生敌对情绪。作者不认为这个特点和民族主义情绪有显著关联(r=0.05)。他们认为,这是因为熟知军事知识的人更容易感知到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冲突,从而产生对西方的负面看法。
【小结】

同样的,正如上篇文章提到的那样,此类调查通常的缺点是调查对象的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与实际人口学特征相比,参加受访者不可避免的呈现如(1)学历普遍偏高;(2)年龄普遍年轻;(3)收入普遍偏高这一系列的特征。这些特征会使调查结果与实际的中国民意有所出入。

但是,它仍不失一份非常重要的、测量中国公民意见的重要数据。同时,它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对于所谓“西方”或“西方国家”这个概念,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开来。中国民众对于有些西方国家(如德国)的好感度明显高于其他西方国家(如英国)。这一现象值得以后的研究深入挖掘与探讨。

Latest from Blog

风鸣:国会要弹劾拜登总统的前因与后果

弹劾调查炒冷饭,程序复杂而漫长,无中生有、小题大做的各种招术都试过,大概率没戏。那就死拖,拖到大选,搞死搞垮拜登,搞不死搞不垮也搞臭。还有,拜登父子情深,往死里整儿子,让老子分心。

美国无法遏制中国的崛起,也无需再尝试

毫无疑问,美国一直以来采取的制裁策略既未能阻止中国的技术发展,又未能在任何重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行为,而且大多数国家都不认为跟随这一策略符合他们的利益。然而,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于,即使制裁已被证明无法实现美国的政策目标,美国的内政将迫使决策者们继续对中国采取强硬的态度,而不是更务实的立场。美国政府的手被束缚住了。因此,现在是美国对其外交政策重新进行重大评估的时候了。

2024年美国大选中的第三党势力

民调显示,对于即将到来的总统大选,有47%的人表示他们会考虑投票给第三党候选人。如果将支持第三党的人群分类,那么有64%的独立人士,38%的共和党人,以及35%的民主党人考虑给第三党候选人投票。由此可见,在2024年,第三党对于选情的影响之大可能会超过之前的任何一次大选。

还有10天卡特总统就99岁了 请送去你的祝福

还有10天美国第39届总统吉米·卡特就99岁了。卡特总统的生日是10月1日,刚好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卡特总统常说,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跟我一起庆生,这是莫大的荣幸。

迈克尔·贝克利:为什么美国和中国将成为长期的竞争对手

遏制政策不一定会导致暴力冲突。竞争可以促使美国和中国参与技术竞赛,推动人类知识的边界,并创造新的解决跨国问题的方案。这也可能意味着两国通过和平手段,如经济援助,来拉拢相同利益的集体,扩大各自的地缘影响力。这种竞争比占据现代历史大部分时间的 “大国竞争”更具良性。一个和谐的国际体系的“一体化”的梦想在当下可能有些难以实现,但这并不排除两个竞争国家之间存在和平但紧张关系的可能性。在这种竞争中,遏制中国将涉及严重的风险和成本,但这是避免更加破坏性的冲突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