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对美中关系有什么影响?

美国又怎么了(十九)

【编者注】本期简报聚焦美国及其盟国媒体对中共二十大对美中关系影响的相关报道和评论。

10月21日,Amanda Hsiao和Ivy Kwek在Crisis Group发表题为“The Foreign Policy Implications of China’s Twentieth Party Congress”(“中共二十大对外交政策的影响”)的文章。文章称,北京正试图将自己与它所认为的华盛顿处理国际事务的方式区分开来并使其合法化。文章分析了二十大报告草案中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目标:1)北京未来五年的目标是“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让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increas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nding and influence and enabling China to play a greater role in global governance”)。与过去一样,中国将其方式描述为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 “true multilateralism”),推动以联合国为中心的更公平的全球治理结构;2)关于国防,报告草案强调中国的姿态是防御性的,主要遵循先前确定的军事优先事项和时间表;3)最后,报告草案提到了中国的全球发展倡议(GDI)和全球安全倡议(GSI),这是北京分别于 2021 年 9 月和 2022 年 4 月宣布的两个新计划。GDI 为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中国支持,目前包括减贫、粮食安全和清洁能源相关项目,而GSI可以被理解为试图提出一个比华盛顿基于联盟的方法更具包容性的中国安全概念。文章指出,受其国内国家安全实践的启发,该倡议可能会导致中国在反恐和执法领域增加对其他国家的外联和援助。

10月23日,Evelyn Cheng在CNBC上发表题为“China’s leadership reshuffle puts greater weight on relations with the U.S.”(“中国领导班子重组为美中关系施加更大压力”)的文章。文章回顾了从特朗普到拜登政府执政以来美中关系的进程,称在特朗普政府期间,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升级,包括对中国的关税和制裁;拜登政府执政后,出台了一系列新措施限制中国与美国的竞争,包括几乎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国企业出售先进的芯片技术。文章称,除美中贸易战外,俄乌战争和台海问题也成为美中关系恶化的紧张点,包括中国拒绝将普京对乌克兰的战争称为侵略、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 8 月访台等事件。文章指出,与中共十九大相比,中国领导人在中共二十大上表现出对台湾问题更高的重视程度,坚持北京与台湾“和平统一”的目标(Beijing’s aim of “peaceful reunification” with the island)并坚决反对“外来势力的干涉”(spoke firmly against “interference by outside forces”)。此外,根据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党章修改增加了反对“台独”的内容。文章亦引述了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杨大利的观点,其认为目前中国在保持经济增长方面面临挑战,这意味着美中之间的紧张关系可能得到缓和,因为在1970年代的文革期间——中国经济的艰难时期——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决定与美国接触。

10月28日,Mark Magnier在South China Morning Post上发表题为“On track or off? US analysts say 20th party congress suggests difficult bilateral relations ahead”(“在轨或脱轨?美国专家称二十大昭示未来艰难的双边关系”)的文章。文章称,中国新的军事领导层看起来很稳固,但被任命的人似乎在意识形态方面比在经济方面更有经验,这可能会破坏关系的稳定。尽管美国官方对中国领导人的连任评论很少,但美国前官员和分析人士表示,北京明显缺乏对日益严重的经济问题的关注,且其强硬的政治和军事路线对于美中关系而言并非好兆头。美方一位分析师指出“目之所及,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11月3日,William Yang发表题为“Will US-China relations change during Xi’s third term?”(“中国领导人连任是否会改变美中关系?”)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国领导人的连任几乎未给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紧张关系带来缓和迹象。在二十大结束后发表的官方声明指出,外部势力企图对中国进行“讹诈、遏制、封锁和极限施压”(“external attempts to ‘blackmail, contain, blockade, and exert maximum pressure’ on China”),并警告未来“波涛汹涌,风暴猛烈”(“‘choppy waters and dangerous storms’ ahead”)。文章引述了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何瑞恩(Ryan Hass)的观点,其认为二十大传递出的信息指出中国正面临日益敌对的外部环境,因此其必须坚持国际方面的压力以增强实力,直到世界被迫适应中国的崛起(“China faces an increasingly hostil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at it must persevere with international pressure to grow its strength until such a point that the rest of the world is forced to accommodate itself to China’s power”)。文章称,二十大显示中国领导人并不准备缓和其对美国的态度,或者他不认为这样做有助于改善双边关系。

11月5日,Earl Carr在Forbes上发表题为“China’s 20th Party Congress and Critical Implications For US-Sino Economic Relations”(“中共二十大及其对美中经济关系的重要影响”)的文章。文章称,外界对二十大后中国新冠清零政策将放松的预测并未实现,二十大将清零政策称为成功的政策,这意味着其将继续施行,尽管它将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造成重创。文章称,清零政策给美国在中企业和投资带来消极影响。文章指出,经济压力和逐渐减弱的美国和欧洲市场需求将使中国逐步放宽清零政策,但这并非是一时可以达成的,而预计会在未来六个月内实现。

11月7日,Mercy A. Kuo在The Diplomat上发表题为“China’s 20th Party Congress: Continuity and Change”(“中共二十大:连续性与改变”)的文章。文章分析了中国领导人及其政府团队的改变对未来美中关系的影响。文章称,在外交政策上,中国领导人希望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因此尽管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年事已高,但仍继续留任。文章指出,在2013年之前,王是一位温和的外交官,但此后其风格日益趋强。文章指出,如果秦刚是新任外长,则表明北京仍然重视与美国保持稳定关系。

小结

从上述报道中可以看出,美国及西方媒体对中共二十大后美中关系未来的发展有不同意见。虽然许多报道对中共二十大这一重要节点及其传递出的信息是否能缓和北京和华盛顿的紧张关系还是保持着不确定的观点,但亦从不同方面对其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提供了或积极或消极的分析。从政治上看,许多报道将中国最高领导人的连任及其任命团队、对美国的态度作为预测美中关系的重要因素,这一方面的考量令相关专业人士并不看好两国关系的改善。许多报道聚焦中国最高领导人的连任可能产生的后果,除去被反复提及的较之前更为高度个性化和集中化的威权制度可能引发的高昂的官僚系统的纠错成本和弱化的权力限制和监督秩序,报道还提出了连任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包括对官僚机构腐败现象的严厉打击、更为明确和连贯的决策、更加有组织纪律的实施过程。从经济上看,有报道认为,二十大上传递出对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视,以及从特朗普时代的贸易战到拜登执政期间的芯片之战,都昭示着未来更加激烈的美中竞争和双边关系;但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当前的清零政策令其经济增长目标面临挑战,此时寻求缓和美中关系将有助于渡过危机。

Latest from Blog

风鸣:国会要弹劾拜登总统的前因与后果

弹劾调查炒冷饭,程序复杂而漫长,无中生有、小题大做的各种招术都试过,大概率没戏。那就死拖,拖到大选,搞死搞垮拜登,搞不死搞不垮也搞臭。还有,拜登父子情深,往死里整儿子,让老子分心。

美国无法遏制中国的崛起,也无需再尝试

毫无疑问,美国一直以来采取的制裁策略既未能阻止中国的技术发展,又未能在任何重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行为,而且大多数国家都不认为跟随这一策略符合他们的利益。然而,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于,即使制裁已被证明无法实现美国的政策目标,美国的内政将迫使决策者们继续对中国采取强硬的态度,而不是更务实的立场。美国政府的手被束缚住了。因此,现在是美国对其外交政策重新进行重大评估的时候了。

2024年美国大选中的第三党势力

民调显示,对于即将到来的总统大选,有47%的人表示他们会考虑投票给第三党候选人。如果将支持第三党的人群分类,那么有64%的独立人士,38%的共和党人,以及35%的民主党人考虑给第三党候选人投票。由此可见,在2024年,第三党对于选情的影响之大可能会超过之前的任何一次大选。

还有10天卡特总统就99岁了 请送去你的祝福

还有10天美国第39届总统吉米·卡特就99岁了。卡特总统的生日是10月1日,刚好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卡特总统常说,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跟我一起庆生,这是莫大的荣幸。

迈克尔·贝克利:为什么美国和中国将成为长期的竞争对手

遏制政策不一定会导致暴力冲突。竞争可以促使美国和中国参与技术竞赛,推动人类知识的边界,并创造新的解决跨国问题的方案。这也可能意味着两国通过和平手段,如经济援助,来拉拢相同利益的集体,扩大各自的地缘影响力。这种竞争比占据现代历史大部分时间的 “大国竞争”更具良性。一个和谐的国际体系的“一体化”的梦想在当下可能有些难以实现,但这并不排除两个竞争国家之间存在和平但紧张关系的可能性。在这种竞争中,遏制中国将涉及严重的风险和成本,但这是避免更加破坏性的冲突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