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疫情政策调整的动因、可能性以及具体方式步骤

首先,我们反对一切捕风捉影的谣言。第二、我们赞成从具体过程入手的分析,合理假设,实证检验的方式。我们在10月27日分析中国的防疫政策到了关键时点,起因是郑州富士康爆发的大规模人员流动可能会冲击现有的防疫政策。今天我们更新这个判断,那就是:中国的防疫政策有可能正处于调整的前夜。

疫情动力学

疫情政策的调整只能来自决策层的总体判断,所以分析决策机制至关重要。我多次强调,目前的防疫政策体系来自于前期成功的经验,后续的神化和政治正确,决策层收到的层层过滤的信息机制,地方政府的竞争机制和缺乏细节指导的任意解释和自行其是。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学现象,不是一个单纯的价值判断。这里的关键是决策层如何看待真实的疫情危害,以及做出何种相应的政策调整。

调整的内在动力

维系目前这个政策框架的成本过高。首先是维稳成本,其次是经济成本,再次是社会声誉成本。而这里面,真正重要的是第一项成本。我们在前面的分析中写过,因为地方层层加码,一刀切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维稳成本骤然提升。至于经济成本,虽然重要,但是并不是当下最核心的关切内容。而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谁对谁错,价值判断,其实是最不重要的考虑内容。但是很多人喜欢从这个角度去讨论问题,他们的确推进了正义,但是对理解历史进程,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所以,如果适当降低维稳成本,会是当下具体执行层面,也就是地方政府,非常迫切的愿望,也是负责具体条线的职能部门希望做的变化。分析中国政治,依然需要坚持 条线分析 的框架,也就是直管部委和地方政府两条线同时入手分析。

如果边际上放松,那么自然有利于人员和物资流动,自然就恢复了经济。从而给金融市场带来提振。

边际放松的过程而不是全面放开

目前的政策框架,已经形成了总体方向(动态清零)、总体战略(以核酸检测为技术条件的早发现早隔离)、具体战术(9版全国防疫指南)相结合的一个复杂甚至混乱的体系。所以,如果要选择逐步放松,那么最有可能是在坚持总体方向和总体战略的前提下,对具体战术的纠偏,我随便可以列举几条可以改进的方向:

第一、对核酸检测结果的全国统一信息分享机制和认可,现在有些地方,比如雅安在前一段时间就不认可成都的核酸检测结果;

第二、对核酸检测的频率和时效做出调整,这个权限既可以制定全国统一的,也可以在全国总体指导意见下给地方自主权,现在的问题是,缺乏全国的具体总体意见,所以才给了地方层层加码的空间;

第三、淡化行程码,因为对风险地区的核酸检测完全可以取代行程码的效果;

第四、对高中低风险区的划分,采取更加有效率的方式,现在很大的混乱就是来自于风险分区,真正掌握风险分区的权力,其实是在街道办和居委会,这是主要混乱的来源;

第五、交通物流中完全不必要的层层加码。现在出发和到达机场都需要48小时甚至24小时核酸检测报告,北方很多高速公路下道必须要最新的当地核酸报告,这是严重阻碍了物流和人员流动;

第六、各地健康码弹窗的滥用,北京健康宝的滥用是典型,这种边际改善其实是立竿见影的。

这只是我随意就列出的边际改善方向。如果是防疫专家来做,相信他们可以列出更多的细节。我们从乐观的角度看,因为当下的疫情政策过度混乱和低效,所以边际调整的空间就已经无穷大,而这些调整,可以极大的降低维稳成本,这是决策层真正关心的问题。

Latest from Blog

风鸣:国会要弹劾拜登总统的前因与后果

弹劾调查炒冷饭,程序复杂而漫长,无中生有、小题大做的各种招术都试过,大概率没戏。那就死拖,拖到大选,搞死搞垮拜登,搞不死搞不垮也搞臭。还有,拜登父子情深,往死里整儿子,让老子分心。

美国无法遏制中国的崛起,也无需再尝试

毫无疑问,美国一直以来采取的制裁策略既未能阻止中国的技术发展,又未能在任何重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行为,而且大多数国家都不认为跟随这一策略符合他们的利益。然而,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于,即使制裁已被证明无法实现美国的政策目标,美国的内政将迫使决策者们继续对中国采取强硬的态度,而不是更务实的立场。美国政府的手被束缚住了。因此,现在是美国对其外交政策重新进行重大评估的时候了。

2024年美国大选中的第三党势力

民调显示,对于即将到来的总统大选,有47%的人表示他们会考虑投票给第三党候选人。如果将支持第三党的人群分类,那么有64%的独立人士,38%的共和党人,以及35%的民主党人考虑给第三党候选人投票。由此可见,在2024年,第三党对于选情的影响之大可能会超过之前的任何一次大选。

还有10天卡特总统就99岁了 请送去你的祝福

还有10天美国第39届总统吉米·卡特就99岁了。卡特总统的生日是10月1日,刚好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卡特总统常说,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跟我一起庆生,这是莫大的荣幸。

迈克尔·贝克利:为什么美国和中国将成为长期的竞争对手

遏制政策不一定会导致暴力冲突。竞争可以促使美国和中国参与技术竞赛,推动人类知识的边界,并创造新的解决跨国问题的方案。这也可能意味着两国通过和平手段,如经济援助,来拉拢相同利益的集体,扩大各自的地缘影响力。这种竞争比占据现代历史大部分时间的 “大国竞争”更具良性。一个和谐的国际体系的“一体化”的梦想在当下可能有些难以实现,但这并不排除两个竞争国家之间存在和平但紧张关系的可能性。在这种竞争中,遏制中国将涉及严重的风险和成本,但这是避免更加破坏性的冲突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