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任晓:中美关系解铃还须系铃人

【编者按】任晓,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2002至2006年任职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先后任美国研究室主任和亚太研究室主任、研究员。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供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大使馆政治处,任一等秘书。著有《走向世界共生》(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中国对外援助:理论与实践》(格致出版社2017年版,与刘慧华合著)、《第五种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等中文专著,以及在美国出版的英文专著Human Security and Cross-Border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 (Palgrave Macmillan 2019, co-editor), New Frontiers i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Lexington Books 2011, co-editor).

美中故事汇:您认为区域国别研究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意义是怎样的?

任晓:区域国别研究是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对特定国家或区域所开展的研究,严格来说它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approach. 随着中国崛起于世界,它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更加息息相关,因而了解、掌握外部世界的需求也水涨船高,这是当今国别区域研究兴盛于中国的重要背景。

美中故事汇:现在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都建立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于建模与数据十分重视,将历史逐渐排除至人文领域,忽略其对社会科学的影响。您认为这是否是西方话语体系对知识的构建和主导,导致整个学科拥有结构性偏见?

任晓:“西方话语体系对知识的构建和主导”,这一问题是存在而且是长期存在的。西方学术界通常不重视也不注意非西方国家的思想学术发展,这是需要纠偏的。不过这种情形尤其出现于美国。并不是西方国家都如此,比如英国的国际关系学(IR)就很重视对思想、历史的考察,极少运用公式、模型,法国、德国等也与此类似。在美国,实证主义已经走过头了,发展成为了科学主义(scientism),科学主义的关键特征是把社会科学等同于自然科学,相信可以用自然科学的一套东西来解决社会科学的问题,达到了迷信的程度,已经过犹不及,应该认真反思。

美中故事汇:您对现在社会科学研究追求的“generalization(泛论)”有怎样的看法?您认为理论是否应该承认并重视区域的特殊性?与此同时,您认为将怎样应对文化原教旨主义可能造成的文化例外论?

任晓:社会科学追求generalization可以理解,有其必要,也有其道理。不过我越来越觉得当社会科学家这样做的时候,需要小心、谨慎和谦虚。各个区域之间是各各不同的,首先必须对它们分别进行研究,分别了解、把握,然后再来研究能否通过比较,从中提炼出某些共通的东西,形成generalization, 并进而构建理论。至于例外论,要看“例外论”是什么意思,如果是指自己可以特立独行不受约束,当然是不可取的,要反对的。如果是指某种不同或差异,那么是自然的。但既然要使用“exeptionalism”这么一个术语,想必有其特定的涵义。Lipset著有American Exeptionalism一书,或值得一读。

美中故事汇:您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国家认同是趋于整合还是趋于分化?全球化是促进了对于文化与民族身份的包容还是激化了对立?近期全球范围内愈发强烈的脱钩趋势是否受各国民族主义的影响?

任晓:我觉得是既有趋同又有分化,趋同是“形而下”层面的,分化是“形而上”层面的,后者更为深刻、持久,持续地对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着影响。至于“脱钩”,也要看具体含义,不应该把什么都归咎于“民族主义”,那样做方便是方便了,但不足以很好地说明问题。我看近些年的不少“脱钩”现象大都源于新冠疫情及俄乌战争,也与中美关系的下滑有很大关系。

美中故事汇:您认为各国对国家安全的强调是否被“无限泛化”,成为中美之间“贸易战”,“科技战”的正当化理由?中美之间是否只能走“零和之路”?

任晓: “国家安全”一语已经被大大地泛化了,尤其是被美国官方,这是令人忧虑的。已经有不少在美的华人学者深受其害,而事实又证明了种种指控或怀疑是虚假的,于是不得不撤销案子,但伤害已经造成。在处理对华关系时,如今的美国执政当局有强烈的“零和”思维,这是不对的,如果这样看待中美关系,那怎们搞得好关系呢?那就只能脱钩了。

美中故事汇:近期美国频频试图改变台湾现状,包括佩洛西访台与推动台湾政策法案,您认为这是出于怎样的策略考量?这将怎样影响中美关系的发展,而中国政府应当怎样应对美国的主动出击?

任晓:一段时间来的种种发展,是非常危险的,将把中美关系引向错误的方向,导致严重的后果。“解铃还须系铃人”,主要要看美国当政者能不能正确地看待和处理台湾问题。

美中故事汇:您认为俄乌冲突和中俄领导人会面对中美关系有怎样的影响?这是否会进一步加速中美脱钩?

任晓:在俄乌冲突问题上,中国大致保持了一个中间的立场,这是无可非议的,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对外政策,中国实行自己的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中俄领导人在上合组织峰会期间举行会晤,何罪之有?!难道不会晤才是正确的做法?如果这样看这个问题,那就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以自己之是为是。

美中故事汇: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于9月19日在纽约与基辛格和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等民间组织和企业代表见面。王毅强调了继续推进经济全球化和中美经贸合作的决心和对美政策的确定性。您认为这是否展现了中国面对美方不断的挑衅仍然拥有修复中美关系和推进中美合作的意愿?

任晓:我认为这是未来中美关系的必由之路,这才是正确的做法。中方当然有这样的意愿,现在很大程度上要看美方怎么做。中美之间是相互塑造的,千万不要把中国塑造为敌人,历史上是有过惨痛教训的。

Latest from Blog

风鸣:国会要弹劾拜登总统的前因与后果

弹劾调查炒冷饭,程序复杂而漫长,无中生有、小题大做的各种招术都试过,大概率没戏。那就死拖,拖到大选,搞死搞垮拜登,搞不死搞不垮也搞臭。还有,拜登父子情深,往死里整儿子,让老子分心。

美国无法遏制中国的崛起,也无需再尝试

毫无疑问,美国一直以来采取的制裁策略既未能阻止中国的技术发展,又未能在任何重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行为,而且大多数国家都不认为跟随这一策略符合他们的利益。然而,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于,即使制裁已被证明无法实现美国的政策目标,美国的内政将迫使决策者们继续对中国采取强硬的态度,而不是更务实的立场。美国政府的手被束缚住了。因此,现在是美国对其外交政策重新进行重大评估的时候了。

2024年美国大选中的第三党势力

民调显示,对于即将到来的总统大选,有47%的人表示他们会考虑投票给第三党候选人。如果将支持第三党的人群分类,那么有64%的独立人士,38%的共和党人,以及35%的民主党人考虑给第三党候选人投票。由此可见,在2024年,第三党对于选情的影响之大可能会超过之前的任何一次大选。

还有10天卡特总统就99岁了 请送去你的祝福

还有10天美国第39届总统吉米·卡特就99岁了。卡特总统的生日是10月1日,刚好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卡特总统常说,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跟我一起庆生,这是莫大的荣幸。

迈克尔·贝克利:为什么美国和中国将成为长期的竞争对手

遏制政策不一定会导致暴力冲突。竞争可以促使美国和中国参与技术竞赛,推动人类知识的边界,并创造新的解决跨国问题的方案。这也可能意味着两国通过和平手段,如经济援助,来拉拢相同利益的集体,扩大各自的地缘影响力。这种竞争比占据现代历史大部分时间的 “大国竞争”更具良性。一个和谐的国际体系的“一体化”的梦想在当下可能有些难以实现,但这并不排除两个竞争国家之间存在和平但紧张关系的可能性。在这种竞争中,遏制中国将涉及严重的风险和成本,但这是避免更加破坏性的冲突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