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合作能够产生广泛地外交和地缘政治影响,能够在日益复杂的全球背景下继续发挥稳定大国关系的重要作用。
查看全文胡锡进说,关于台湾的事我们聊了很多。我表达的看法是,美台不要逼大陆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选项,一旦走到战争那一步,我相信解放军能够一举拿下台湾岛,而且我不相信美军届时敢于直接军事干预。当然,军事行动之外,将出现极其复杂的局面,届时整个国际关系都将面临严峻考验。大陆希望最终实现和平统一,最重要的是,美台不要把台海局势朝战争的方向逼。
2024红营初辩,破天荒一改从前主一色西装白男的单调。两阵营,三位印裔,竞选连任的现任拜登政府副总统贺锦丽(Kamala Harris),前南卡州长、前川普政府驻联合国大使海莉(Nikki Haley),独立投资人拉马斯瓦米(Vivek Ramaswamy)。
弹劾调查炒冷饭,程序复杂而漫长,无中生有、小题大做的各种招术都试过,大概率没戏。那就死拖,拖到大选,搞死搞垮拜登,搞不死搞不垮也搞臭。还有,拜登父子情深,往死里整儿子,让老子分心。
毫无疑问,美国一直以来采取的制裁策略既未能阻止中国的技术发展,又未能在任何重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行为,而且大多数国家都不认为跟随这一策略符合他们的利益。然而,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于,即使制裁已被证明无法实现美国的政策目标,美国的内政将迫使决策者们继续对中国采取强硬的态度,而不是更务实的立场。美国政府的手被束缚住了。因此,现在是美国对其外交政策重新进行重大评估的时候了。
遏制政策不一定会导致暴力冲突。竞争可以促使美国和中国参与技术竞赛,推动人类知识的边界,并创造新的解决跨国问题的方案。这也可能意味着两国通过和平手段,如经济援助,来拉拢相同利益的集体,扩大各自的地缘影响力。这种竞争比占据现代历史大部分时间的 “大国竞争”更具良性。一个和谐的国际体系的“一体化”的梦想在当下可能有些难以实现,但这并不排除两个竞争国家之间存在和平但紧张关系的可能性。在这种竞争中,遏制中国将涉及严重的风险和成本,但这是避免更加破坏性的冲突的最佳方式。
总体而言,调查结果应该让那些担心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校园里的存在的人感到放心。我们的样本显示,留学生自己决定来美国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学术的追求和提升个人发展的渴望,而资金主要来自家庭和美国大学奖学金的支持。尽管在校园里有一些疏远感和负面的政治或种族歧视遭遇,但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他们带走了美好的回忆和持久的友谊,许多人选择与美国的大学继续保持联系。
查看全文我们对中国的战略应该是利用威慑避免热战或冷战,在可能的领域进行合作,并整合我们的资源以更有力地与之竞争。我们的战略目标应该是通过加强我们的盟友和国际机构来塑造中国的对外行为。
查看全文皮尤研究中心在2023年2月20日至5月22日对23个国家的27285人进行了一项涉及美国的整体形象、对拜登的评价、对美国外交政策的看法、美国软实力和美国经济实力的调查。这些国家中有许多是美国的主要盟友。
查看全文台湾海峡就是这种认知差异可能通过灾难性战争表现出来的其中一个冲突爆发点。即便两国在中短期内不会爆发重大军事冲突, 但认知差异仍将是双边关系的一个长期问题,这是因为人们的世界观和思维模式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时间才会发生巨大变化,而认知差异的缩小也是如此。
查看全文必须指出,改⾰开放之初,邓⼩平等⽼一辈领导⼈努⼒达成如下党内共识:中国要实现现代化,一定要搞改⾰开放;⽽开放和引进的主要对象是美国。因此,改善和发展对美关系,是改⾰开放的内在要求,也是冷战格局下确保国家安全的根本要求。
查看全文民调显示,对于即将到来的总统大选,有47%的人表示他们会考虑投票给第三党候选人。如果将支持第三党的人群分类,那么有64%的独立人士,38%的共和党人,以及35%的民主党人考虑给第三党候选人投票。由此可见,在2024年,第三党对于选情的影响之大可能会超过之前的任何一次大选。
查看全文还有10天美国第39届总统吉米·卡特就99岁了。卡特总统的生日是10月1日,刚好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卡特总统常说,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跟我一起庆生,这是莫大的荣幸。
查看全文现在,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全球化已经终结,大国关系正在从合作转向相互竞争与对抗,由此将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民主国家联盟”与以中俄为代表的所谓威权国家之间的两极对抗格局。
查看全文本来,单单解决台湾问题并不难,难的就是如何解决那些约束条件。如果我们的思路,能从这些"约束条件“的约束下跳出来,即使这些约束条件还在,但我们却不再被其约束,形势就会发生有利于我方的转变,主动权就会王車易位,逐渐转向中国一边。这种思路,才应是我们决策的依据和出发点。在这一攸关国运的严肃课题面前,一切只凭热情或热血就下断言的说辞,都是轻率甚至轻浮的。中国的答卷上,只能有冷峻的,清醒的,不容置疑的实力,没有其他。
查看全文